日前,渔文化节又在校园内拉开大幕,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在将狮山下、南湖畔递次展开。水族造景大赛已成为狮子山广场的一幅美景;鱼类科普展让餐桌上的滋味鲜活灵动;钓鱼大赛能让你找到“垂钓南湖边,悠然见狮山”的惬意。渔文化节取材不可谓不老,形式不可谓不新,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充满渔文化、水产特色的滋味校园文化大餐。此餐,滋补正当时,其烹饪之法咸宜推而广之。
大学文化涵育大学精神,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认为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犹如烹饪大餐,从食材选择、烹煮到食用品尝无不需要火候恰当、匠心独运。
宜选食材是制宴的第一步。一桌好的宴席除了要菜色丰富、搭配均匀外,还要主次分明,特色显著。宴席的主菜必须是滋味丰美的上乘之作,农业大学的校园文化缺不得农耕文化这道主菜。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农业传承的历史基因,滋养着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大学理应主动担负起研究、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使命与职责,烹煮出飘香四溢的农耕文化大餐。既可以用厚重历史、魅力古朴的农耕文化素材提升农科专业员工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也可以用应时、取义、守则、和谐的优秀农耕传统涵育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亦可让“耕读传家”优良传统,启发员工终身学习、勤读力耕。
加工烹饪考较高深的厨艺。加工好食材需得刀功精湛。先要抓好学习研究。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浑然厚重。要深入钻研,仔细发现这些文化遗产的精妙之处和现实价值,只有通达不惑,才能游刃有余。次要注重加工组合。传统农耕文化并非没有糟粕,也不一定符合当下的导向需求,有的混杂不清,要去粗取精;有的失之宽泛要归纳凝练;有的过于厚重可以先取一瓢饮。烹饪好菜色需得善调众口。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习惯和品味也不断变迁。要增强文化活动的针对性,面向专家教授的要充满学术气息,面向老员工的要突出教育引导,面向社会大众的要老少咸宜。要增强活动的创新性,善于新瓶装旧酒,新形式、新媒体、新解读等佐料加进来,能将老菜色烹出更多新滋味。
细嚼慢咽才能滋味营养。猪八戒吃人参果品不出味道,胡吃海喝也汲取不到营养。忌形式主义,清香才会吸引食客,美味方能长留心中。在活动策划上要精益求精,在活动参与上要清风自来。切忌娱乐化,一道好菜一定是风味和营养俱佳。要牢牢盯住育人实效这个根本,精心策划注入丰富内涵,善加引导增强教育意义,使食客既能品其味,乐在其中,又能会其神,学在其中,让余味绵延,滋补生效。忌做私房菜,美味应与大众共享。文化活动要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开门迎客,面向社会。大学有为社会提供优秀文化产品的职能,同时大学也需要社会关心、支持。这要求我们烹好能够飘香全社会的文化菜,与大家共享。
善烹校园农耕文化大餐,传农耕文化滋味,此举既是现实充饥之需,又是长久滋养之要,需得长远谋划,需得群策群力,需得统筹协调。其烹饪之法高深精妙,需得早打根基,需得不断学习,需得摸索前行。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农耕文化大餐滋养师生,香满校园,奉献社会。
(本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评论员 bat365手机版app 蔡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