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芬)12月16日下午三点半,农业科研专家与公司青年教师座谈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六楼会议室举行。公司党委书记张韶东、副经理黄丹、多位水产专家及公司青年教师出席本次座谈会。座谈会以互动的形式,围绕团队组建和专业研究方向展开。
在大学,如何形成团队而不是“团伙”
会上,茅云翔教授首先就团队建设给出了建议,他以方老师的团队为例,提出“一个团队的组建,应该先搭建一个大框架,再以团队为依托招收人才。”在大课题之下,将整个团队分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团队,明确分工,偏重不同的研究方向。通过牵头人的带领,实现小团队的共同前进与发展。
学科交叉怎么办
对于公司林蠡教授提出的“学科交叉如何处理”的问题。专家组表示,无论怎样的团队,管理层都应该有强而有力的协调机制。茅云翔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便有两个团队同时进行一项研究也无妨,两者竞争是自然竞争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学院要做的就是选择更有发展前景的一方,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随后,公司刘学芹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学科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项目可能会需要众多分项目的研究支持,例如,当生科院的课题研究涉及水产专业知识,双方可以进行交流。”
要向前,就走出去
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李文笙教授对于青年教师没有前辈带领时团队怎样快速成长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我们不能把自己狭小化,更不要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固定的小区间里。相反,我们应该主动的走出去。本校专业没有前辈,就跨校学习,去整个水产专业寻求合作,甚至跨专业交流也未尝不可。”
此外,专家们还针对当下各高校苦恼的“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的老大难问题交流了意见。茂云翔教授指出“青年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不宜完全能力等分”。
最后,李文笙教授做了总结:个人、团体的发展都与国家整体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契合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满足了发展需求,水产专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据悉,公司特邀专家们还将对bat365手机版app、动医动科等8个学院开展农业科研大讲坛。
【人物简介】
李文笙,中山老员工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和比较内分泌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科技部海洋“863”项目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在石斑鱼的生殖生长调控的理论基础研究和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九届丁颖科技奖。在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60多篇文章,其中SCI 收录论文33 篇,被引200余次。2005年-2006年分别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为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茅云翔,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评建专家;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藻类学会会员。入选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ISTP论文近20篇,参编学术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获得科研奖励8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获奖人),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第2获奖人)。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方面,为本科生讲授《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曾获得校课程评估优秀;获省级教学奖励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励2项。为研究生开设《藻类遗传学》和全校公选课程《生命科学史》;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EI/ISTP论文近30篇;主译学术专著《海洋生物学》1部,参编学术专著《海藻遗传学》1部;申请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