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2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陈毅峰研究员和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教授三位专家做客公司水产讲坛,并于水产楼109报告厅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会由bat365手机版app梁旭方教授主持,bat365手机版app全体老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12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陈毅峰研究员、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教授三位专家做客公司水产讲坛,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报告。bat365手机版app梁旭方教授主持了此次报告会,bat365手机版app全体老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聂品研究员做报告
聂品作了题为“鱼类的柱形病与柱状黄杆菌”的报告。他首先指出危害我国草鱼和虹鳟等鱼类的柱形病的病原体是柱状黄杆菌。接着他寻找到柱状黄杆菌的含G4基因和G18基因的2个种类,通过基因检测的结果确定G4是强毒性基因,G18是弱毒性基因,接着通过做定向的基因敲除来建立遗传敲降体系,进而选出含有抗原但是缺失G4基因的柱状黄杆菌进行免疫保护测试,在草鱼中作G4融合蛋白实验并取得了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柱状病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陈毅峰研究员做报告
陈毅峰作了题为“耳石: 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的报告。他指出耳石的沉积作用呈现持续性和周期性特点,这对于研究鱼类的早期生活史具有重要作用。鱼类的早期生活史研究可以通过耳石来研究其补充群体的变动。他以色林错裸鲤为代表,将耳石上的花纹通过树木年代学进行分析整合,精确到其形成的年份,进而探讨环境变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最后他指出在不同物种甚至群体之间,鱼类的耳石形态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用耳石作为工具,来鉴定某种鱼所属物种及其所在种群。
宋林生教授做报告
宋林生作了题为“软体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报告。他指出在软体动物中,儿茶酚胺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免疫应答反应。当鳗弧菌刺激后,扇贝血淋巴中儿茶酚胺浓度显著升高,同时苯丙氨酸羟化酶(CfPAH)和多巴胺羟化酶(CfDBH)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多巴脱羧酶(CfDDC)是合成多巴胺的关键酶,具促进血淋巴细胞包囊化作用,多巴脱羧酶(CfDDC)和单胺酶(CfMAO)被干扰后,扇贝血淋巴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CfSOD)、过氧化氢酶(CfCAT)和溶菌酶(CfLYZ)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他还介绍贝类一氧化氮(NO)系统具有类似脊椎动物诱导型iNOS/NO系统的免疫调节功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吞噬能力等调控免疫应答反应。这些都为水产养殖中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疾病防疫提供的理论依据。
最后,老师代表们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三位专家进行探讨,整场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活跃。
文字作者:张肖洁
图片作者:李青彬
[资料链接]
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底至今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Parasites & Vectors》等刊物的编委。主要从事鱼类免疫学、鱼类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方面的研究。在鱼类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个体发生、免疫球蛋白和抗体产生、模式识别受体,以及低等脊椎动物干扰素系统等方面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在淡水鱼类柱形病的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基因组、遗传操作系统、转座子文库、毒力基因、致病机理、保护性抗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突破了长期缺乏的适于柱状黄杆菌的遗传操作系统,采用蛋白质学和免疫印迹的方法筛选了一批候选抗原,奠定了柱形病的免疫防治基础,在全球性分布的淡水鱼类柱形病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在鱼类寄生虫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动态和种群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协同进化,以及我国分布的日本血吸虫与其中间寄主钉螺的遗传多样性和协同进化方面等方面具有较系统的研究积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
陈毅峰 男,1963年出生,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毕业于兰州老员工物系,同期留校任教,从事动物学教学和鸟类生态学研究;1986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事鱼类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历任助理研究员(1987)、副研究员(1993)和研究员(2000)。200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鱼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10多项国家、中国科学院以及农业部和西藏自治区的科研项目。遵循生物进化与地球演化同步的思想,在对青藏高原鱼类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的研究中,与其同事一起提出了青藏高原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是与古北区及东洋区有着同等地位的观点。近年来尤其关注从全球变化的角度来揭示青藏高原及全球气候变冷对我国淡水鱼类区域性分化和对鱼类生长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鱼类种群生物学特征和鱼类群落特征分别评价了东江不可涉水河流与可涉水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构建了适合东江地区的河流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已发现鱼类2个新属、10多个新种。主编完成专著1部,参与完成3部,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中科院科学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技术改进二等奖以及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宋林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大连海洋大学副董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微生物通报》、《动物学杂志》编委。1994年毕业于南开老员工化及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TUFTS大学从事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参与了国际对虾基因组计划工作。主要从事海洋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种群遗传学、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分子免疫学以及病害防治等研究。在扇贝抗病功能基因、免疫防御机制、病害免疫防治、种群遗传结构、杂种优势及遗传连锁图谱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承担973课题2项,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累计发表相关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200,他人引用3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青岛市拔尖人才”和“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培养研究生30余人,近20人次获得中科院及省市级奖励,包括中国科学院经理奖学金3人次,地奥奖学金2人次,BHPB奖学金1人次,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优秀硕士论文2人次,青岛市优秀论文2人次,中国贝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人次。